I want to say...
A engineer who like photography.
Think to be a person for "listen and be listened",
and curious about the world.
2011年5月31日 星期二
2011年5月29日 星期日
Konica 過期底片
記得這捲是我買Olympus Pen EED時,賣家送我的底片,不過我沒有把它用在Pen EED,而是拿來裝在AE-1身上,我用這捲底片嘗試拍了不少張重曝,只是很多張都失敗了,最成功的就是在大稻程碼頭拍的這一張...
2011年5月27日 星期五
早晨
和Cathy約在信義區的街頭,邊聊著攝影邊按下快門,紀錄那互動之間的畫面...
有些人拍照喜歡慢慢來,慢慢的調整畫面然後按下快門,我拍照則是屬於比較快的那一種,當我看到符合心中想要的畫面,就立刻拿起相機構圖和對焦,然後「咖擦」一下就拍好了,有時候還會一口氣連拍好幾張,所以常常聽到被我拍的人說我拍照速度好快。
不過以前用E-510的時候,對焦速度往往跟不上我的反應速度,所以時常漏失掉我心中瞬間的那個畫面(或是拍出來失焦),現在用E-30的對焦速度有明顯的提升,終於可以跟上我的反應速度了,我想當我熟悉E-30之後,拍照速度應該會更快吧! XD
下面分享一些當天拍的照片 :)
2011年5月24日 星期二
攝影的藝術性
《新一代設計展30th》
和大家分享我看到的一篇文章,文內的討論我覺得寫的很好,
有點出一些台灣攝影環境的現狀和盲點...
--
全文網址:
http://stn.eslite.com/Article.aspx?id=1272
節錄:
...在台灣講起攝影這回事,每個人心理都有一個竹篙架菜刀,拼裝而成的詭異想像。人手一機的現況,其實反映的是一種文化的焦慮以及歷史的缺憾。紀錄以及證據性的訴求,本來就是攝影的天性也是最基本的功能之一。我們使用影像來紀錄生活的感動,並將回憶的片段封藏起來。
就像每個人都會寫字,但並不是每個人都可以當小說家。你可以用十元的原子筆記流水帳、抄寫文書、做上課的筆記、當然也可以拿來創作。同樣的,這些事情也可以用萬寶龍鋼筆來達成!如果哪天當了小說家,也不會有人在乎你是用十元原子筆還是萬寶龍鋼筆寫作!
一般來說,鮮少有人把上課筆記當作文學作品,或是拿去參加文學獎。文學獎的徵文規則裡面,也不會要求你註記所使用的書寫器具,更不會在作品發表的時候在文章最後加上:本作品採用某牌鋼筆並填充高級普魯士藍墨水書寫而成。但是這樣的狀況,卻常常出現在台灣的攝影網站或是徵件比賽當中。這就又回到之前所提到的,攝影在產官的操作之下(因為沒有學界代表!),轉變成功能性的品牌認同!
其實近年來的競賽現象更加誇張,光參與國內的攝影競賽已經不夠滿足,很多人開始崇尚國外的攝影競賽,然後隨便在海外拿了幾個攝影獎就可以在台灣辦講座、開課和出書,俗不知國外的攝影競賽更是天花亂墜,什麼樣的獎項和行頭都有...
其次,文內舉文字和影像做表達時的差異性,說明現下攝影對品牌的盲目推崇,以及迷失影像本身的焦點,我覺得是一個很貼切的說法。
...根據官方資料顯示,台灣的各級政府單位每年舉辦了近百場的攝影比賽,加上各器材廠商為了自身產品的推廣,社群網站的經營,遊樂園、觀光區招攬人潮以及推銷各式農特產品所舉辦的○○之美等等比賽,可說是一天一比賽,每晚有開幕!這種純粹功能性的使用,幫攝影器材開拓了寬廣的市場,也讓靜態影像霎時間變成潮流的主角。然而實際上卻限縮了攝影藝術的發展。
全民攝影時代看似來臨,聰明的同學們,相信你們一定看的出,「攝影」的題材內容只剩下四大類,拍妹、大景、荷花跟寵物外加打鳥。那說好的紀實、擺設、類型還有一堆攝影史上多如牛毛的可能性呢?乍看之下到處都是題材,仔細探究之後,才發現是一堆空殼的山寨版!
與其說攝影是一門藝術,還不如說是一種社會集體行為或是文化焦慮的現象,連工藝都沾不上邊。照這樣看來,台灣的攝影行為不外乎紀錄、證據、社交行為、聯誼手段還附帶培養了一堆蒐藏癖患者。這些跟攝影作為一種藝術表現形式來說,相差可不只十萬八千里!
轉載自,誠品站
和前文攝影的突破性一樣,這篇文章中也提到了影像的模仿(這裡稱為山寨文化),或許我們可以透過臨摹的方式,快速複製影像的構圖和技術,但我們無法複製別人賦予其影像的意義,更無法複製影像在創造時,所產生的歷史價值...
2011年5月21日 星期六
2011年5月20日 星期五
2011年5月19日 星期四
Isabella

Ты как pебёнка
#2

#3

Cимпатичная
#4

#5

Спасибо
使用相機:Olympus E-30
使用鏡頭:ZD 14-54mm f2.8-3.5
Model:Isabella
2011年5月17日 星期二
2011年5月15日 星期日
午後

趁著好天氣和Isabella約在華山來個簡單的拍攝,順便聊一下最近的生活,有好一段時間沒看到Isabella了,人還是一樣很可愛!而且和之前的髮型相比,現在的髮型我覺得更好看了。
在華山四處走走閒逛拍照,可以看到有其他人在拍婚紗,也有些人是在拍外拍,最近時常看到拍外拍的都要搞一堆重裝備在身上,像是要上戰場打仗一樣,害我不禁在想,為什麼拍照要搞的這麼累呢?身上穿那麼多重裝備會比較厲害嗎?或許他們有我所不知道的意義吧?
這次也是我拿E-30拍人像的初體驗,在拍攝模式上和E-510不同的地方在於E-30新增了人像模式的功能,實際使用人像模式拍起來的效果也讓我很滿意,不過由於我還不太熟悉新機身的操作性,所以用起來有點綁手綁腳的,習慣了以後我想會好很多。
接著分享一些當天拍的照片吧!
2011年5月14日 星期六
攝影的突破性

《2011世界新聞攝影展》
近年來數位相機普及,攝影變成人們自我實現的一大方式
人手一台普通的數位相機或是高級的單眼相機,
和社團、三五好友以及熱愛攝影的夥伴一起去拍照
以前不愛花的人因為有了相機,
開始到處去追隨櫻花、桐花和各式各樣的花卉
平時上課上班從沒抬頭看過天空一眼的人因為有了相機,
開始扛著腳架去碼頭河岸邊等著夕陽,更甚半夜揪團跑到山上去等著日出
而當社會上出現一種新的拍攝主題後,人們再度一窩風的跟進
就像跑步游泳一樣,你做什麼我也做什麼,你拿著相機拍什麼,我也拿著相機拍什麼...
然後,在一樣的想法、構圖、光圈和快門之下,就產生了大量風格相近,
但是毫無靈魂和意義的照片...
2011年5月10日 星期二
2011年5月4日 星期三
零五零四
最近感覺自己越來越不懂得與人溝通
尤其是和新認識的朋友...
總覺得想的事情越來越多
但是口中的話卻越來越少
對於身處的環境總有一種排斥的感覺
明明知道生活週遭的人事物,都不是我能夠全盤控制的
但心中卻對這種現象感到相當的不快...
就像春夏交替的午後一樣
充滿一種悶到不行的壓抑
--
前幾天和朋友遇到一位曾經碰過面的人,但是我卻想不起來對方是誰...
朋友很訝異我怎麼會忘記
我沒說出口的事實是,其實連我自己也很訝異...
因為以往的我是不可能會發生這種事情的
(不會忘記曾經碰過面聊過天的人)
--
我知道我的生活已經改變
也知道我的思想正在改變
或許是因為我已經看到我的未來...
但是,我還沒有準備好去接受它
2011年5月3日 星期二
2011年5月2日 星期一
SPR about Text Mining and Sentiment Analysis

Using text mining and sentiment analysis for online forums hotspot detection and forecast
Nan Li and Desheng Dash Wu所提出,發表於ELSEVIER'Decision Support Systems
訂閱:
文章 (Atom)